感恩之旅

News

教室不設限,舞台當課本

文/歐芙伶  圖/馬來西亞ACC

 

炎熱的七月天,感恩之旅來到最後一場,孩子們依然是活潑、開心、精力充沛。你可以在後臺看到他們抱著頭玩在一起。演出完畢,遇到住宿附近有籃球場,還是會去打一會球。這是來自賴索托的孩子們,18位團員裡僅有四位出過國,四人中只有天明來過大馬。這是他第三次來馬。賴索托前院長月霞媽媽說,天明現在是賴索托的功夫助教。他個性比較內向,導演楊偉漢說,他的聲音是天然渾厚的低音。

 

這些孩子之前都沒有上過音樂課,導演楊偉漢為了這次的演出,二○二五年三月和編舞白白老師及心平老師特別到賴索托給他們排演。他說,抵達院區那一天,孩子們安排了歡迎會,會上發現孩子們都很有天分,舞蹈和武術都不錯。到唱歌部分,卻發現他們唱歌怪怪的,仔細聽原來男生唱女聲的key,女聲唱男聲的key,選曲也是一個因素。比如是中音的聲線,卻唱成高音。

 

「不是聲音的問題,是技術問題。」導演說:「我每天都會稱讚他們,孩子們也迷糊了:我的聲音有這麼好嗎?」

「其實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聲音有這麼好聽,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啟發他們,但是不是變成你要的樣子。」

「在賴索托的時候,我一直告督促我自己不可以『污染』他們。不要以專業的角度去看一個孩子的音聲。這個單純有保用期的,到了他們比較大,會慢慢變成很專業。不要急著去變成很專業。」

 

每天不斷的鼓勵,孩子們充滿了自信,從最初好像蚊子的聲音,到後來從內心唱出來,他笑說:他們連走音都特別大聲。現場彩排時,與ACC感恩之旅合作十多年的音響團隊和他說:你的這些孩子每一個都把聲音「唱」出來。以前麥克風開到滿都沒有聲音出來。

 

孩子們找到定位和信心。越來越喜歡唱歌。期間也會發生很有趣的事情:「他們音準,但是他們習慣唱和音,唱著唱著主音不見了,變成全部人都在唱和音。」感恩之旅最後一場在巴生KSL酒店舉辦,即便是最後一場,也沒有馬虎。在演出前,導演在後臺給他們加油打氣。他會拋出一個問題給孩子去思考:如果一個演出,沒有唱錯,音準也很好,舞蹈也沒有跳錯。這是好事嗎?他們思考了一會,有的說很好,有些說不一定好,也有的說:導演給我的任務我做得很好。導演告訴他們記得和尚爸爸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都對。「你們記得新加坡那一場嗎?其中有兩個團員不能演出你們是不是演得很好?」他們都點頭。

 

新加坡是演出的第二站,兩位團員中天定因為護照問題,天備因為下樓梯時扭到腳不能上臺演出。在彩排時導演發現孩子好像沒有什麼「力氣」,氣氛低沉。便和他們說:「你們記得要替你們不能上場的同伴努力,不能讓他們覺得拖累了團隊,反而要演得很好。」結果那天的演出出奇的好。「大家覺得你們演出好看,是因為你們有朋友有同伴,不是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導演的一番話溫暖了孩子。孩子的單純和真心是可以被感染的,地晶在演出時,披衣掉了,同伴們本來要幫她把衣服踢進後臺,結果不小心踢到飛上空中。大家都被孩子的天真逗笑了。

 

吳奕慧院長說:「他們都很乖。比我想像中還要乖。出來之前我和孩子們說一定要守規矩,要主動幫忙。結果他們超乎我的想像。」她說,在印尼的時候有一場,讓她覺得特別感動:「可能是那邊的年輕人比較多,和孩子年齡相仿,孩子們都交到當地的朋友。」她說,印尼助養父母過後也到大馬來看演出,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還有在檳城時去拜訪淨蓮慈悲院,對我來說肯定一生難忘。孩子們唱了一首基督教祝頌的歌,歌詞內容雖然現在有困難,但是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第二首《媽媽請你也保重》。當天有兩位病人生日,我們唱生日歌為他們祝福。家屬一直哭,真的印象很深刻。對孩子來說也是難忘的。孩子們也經歷過很多事情,父母的離開和病苦。他們都很堅強。」

 

院長告訴我,賴索托ACC的孩子畢業後,都很有理想,目前有50位孩子在賴索托大學就讀,其中本來要出團的天定已經成功申請到臺灣銘傳大學,目前在申請簽證中。當天晚上出席的小嘉賓有目前大馬Mahsa大學念醫學系的阿泰和阿樂,還有未來羽毛球教練阿奎,他們都是來自馬拉威ACC的孩子。都打算畢業後回到自己國家服務。隨團的則有來自馬拉威和史瓦帝尼ACC的萬享和淨菊,她們目前在大馬念法律系。淨菊還寫了一本書:《我不是孤兒》,是ACC第一位作家呢。

 

天提他說從導演那裡學習到上臺不害怕。「導演說喜歡我在臺上開心的表情。」不只在臺上,私底下他也是團隊裡的開心果,他有兩個小名「提哥」和「小漢」。6歲那年天提和兩位哥哥來到賴索托ACC,大哥天虛畢業後在當地賴索托大學念書,二哥天菩高中最後一年。天提還有兩年高中畢業,問他高中畢業後想要做什麼。他說,希望可以到中國去念大學,成為電腦工程師。不知不覺孩子出團已經兩個月,他們還是不習慣大馬的飲食。特別是榴槤。團裡只有地晶最勇敢。其他孩子都不能接受榴槤的味道。他們吃得很簡單,香蕉、蘋果、西瓜、番茄炒蛋、薯條。由於賴索托屬於高原地帶,大部分是根莖類的蔬果。「有葉子的菜」他們不太會吃。

 

2025年的感恩之旅,有別以過去的節目。導演楊偉漢以紀實音樂劇(Documusical)的方式呈現,緣起於2024年的時候他和團隊到非洲拍了一支ACC的紀錄片。他抽出部分紀錄片的內容變成紀實音樂劇《非常》,也是非常不一樣的感恩之旅。在這兩個月的演出下來,看哭了很多人。有人說:我過去知道法傳非洲,但是不知道真實的情況,通過這一次的演出,我才知道慧禮法師的《非常》的願力。非洲環境,生存不易,生命的結束常常因為沒有醫療和貧窮,慧禮法師30多年前在非洲馬拉威開第一個孤兒房開始,收養孤兒,給予他們教育和溫飽,三個十年分別是十年磨一劍前進非洲,建立據點。第二個十年深入非洲,往下紮根,第三個十年,法傳非洲,續佛慧命。

 

在非洲的第33年,終於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佛學院,今年十一月落成。百位僧人移民馬達加斯加。非洲佛教看到了曙光。這是「非常」人的願力。慧禮法師為了法傳非洲,即便是面臨重重困難,經歷過瘧疾、致命車禍、佛堂被置炸彈、當地人示威、輿論譭謗和污蔑等等,也沒有放棄。並發願埋骨非洲五世,「一世不能,就第二世,第三世。」圓滿佛陀到地球傳法的最後一個版圖。

 

【作者簡介】

歐芙伶老師,馬來西亞的一位自由撰稿人。她曾是一名記者,也是《風采》雜誌的合約作者。1990年旅居英國6年,期間在大馬中國報/風采/慈悲雜誌撰寫《人在霧都》、《看花去》等專欄。之後多年來走進社會底層,投入無數關懷與輔導的工作,她見證過無數人因一念之差踏上歧路,也見證過無數浪子在悔悟中重生;她以細膩、真誠而溫暖的筆觸,把這些真實經歷寫進書裡。

曾經採訪報導非洲ACC孤兒紀實,完成《一碗西瑪的故事》,並將此書捐獻非洲馬拉威阿彌陀佛關懷中心。其他結緣作品:《談情說法》、《心靈對話》、《生命流轉的巷口》、《你相信嗎》、《一百個為什麼我可以活下去》等著作,國內外廣泛流通。其中與滿亞法師合著的《談情說法》,書中以佛法的眼光談論人間情感:親情、婚姻與生活中的抉擇,那份真誠與細膩,堪稱經典。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