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列車

再回首!史瓦濟蘭的感動…

隨順去年十月史瓦濟蘭ACC開幕因緣,滿緣法師、我和其他兩位義工─顯惠師姐、秋梅師姐四人,提前在九月廿日從馬來西亞遠赴非洲協助;並於史國關懷中心生活一個月。這是我生平在國外待得最久的一次,體會也最深刻!

文、圖/陳清婷(馬來西亞阿彌陀佛關懷協會職工)

 

初來乍到的首周,我們主要的工作是組裝馬來西亞寄去的家具,因此個個都成了木匠;接著我便協助處理行政工作和拍攝ACC的活動照,以供存檔紀錄。

 

由於負責的工作屬性,讓我有機會見證從部落接孤兒至ACC的過程。九月廿六日是我們第一天接院童回ACC;依據當地法律,我們先到社會局和輔導員一起至部落接孩子。

一般而言,無人願意碰上「生離死別」,但這情景在非洲這塊土地上,卻是天天上演。收容孤兒的過程裡,讓我深深體會到什麼是看似平淡,卻隱藏莫大無奈與哀痛的「生離」!

 

多數人都會覺得「若非死別,絕不生離」;但當我看到史國的孤兒們在與家中長輩離別時,神情卻流露出一種淡定與順從,縱然淚水盈眶,卻不吵不鬧,安安靜靜聽從家人的交待與安排,乖乖跟著我們離開他的原生家庭,到嶄新陌生的環境學習新的事物。

 

由此可見在非洲這片荒漠裡,「生離死別」乃尋常之事,許多孩子小小年紀就已歷經父母往生、貧病交迫;再與家人別離。但是什麼也無法改變的他們,只能默默接受這般安排。天啊!他們才幾歲就要經歷這人生至痛…。

 

見到孩子即使不捨、傷心,還是認命接受安排的表現,令我內心更為酸楚,反倒是我們去接孩子的ACC同仁淚如雨下,捫心自問:把孩子帶到ACC對嗎?讓他們離開家人會快樂嗎?這安排真的對他們好嗎?突然間腦海裡湧現好多好多疑問。

 

當時我見證了十三位由二歲多到十歲的孩子收容至ACC的歷程。每回落淚時,我都以種種方式掩飾,如讓人以為我是睏了打哈欠,或是揉眼睛說沙塵進眼了,不然就走到其他角落假裝拍攝四周環境照片。

 

在物資缺乏的國度,家長雖然無法在基本的物質生活上讓孩子免於匱乏,但他們對孩子的愛護與親情,並未減少一分一毫;在困境中的人性之美與真摯情感,在當下深深觸動了我。例如,當我們去接孩子時,家長都會為孩子梳洗乾淨,穿上最好的衣服、準備最好的衣物讓孩子帶走。然而,所謂最好衣物也不過是些二手衣,但已是他們僅有的一切。

 

好奇寶寶 歡唱佛號


孩子到ACC後,開始了他們學習成長、讀書受教育的新生活。有六位比較大的小孩已屆入學年齡,分別在不同的學校就讀,其中一間離ACC較遠,車程大約廿分鐘,若步行則需耗費兩小時。由於還有兩個月就是新學年,我們決定讓孩子在原校完成這學年,下學期再轉到ACC附近的學校。因此每天職工都會開小貨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每天早餐後,我會和義工、褓姆帶著上學的孩子搭乘貨車到學校;在車上義工帶領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唱佛號「阿彌陀佛」,他們一唱就愛上…完全停不了,滿車洋溢佛號聲。看到路上行人,也都會熱情高喊「阿彌陀佛」!這歡樂的情景,至今還是很懷念。


孩子到ACC時只會當地的史瓦濟語,年齡稍長的院童會一些英文。我的英文程度有限,當地的語言是一句也不會。所以和孩子溝通就以最原始的國際語彙─Body Language(肢體語言)傳達訊息,或通過褓姆翻譯。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常常打我身上掛著的相機主意,他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他們的樣子會出現在相機上,並用當地語言詢問我許多問題,而我的標準答案一律是─微笑!


孩子有時候看到我,會自動擺好各種姿勢說“ madam  kalasu”解讀他們的肢體動作,我直覺認為孩子希望我為他們照相。後來請教褓姆確定“kalasu”為拍照之意,而“kalasu”也成了我記得最清楚的史瓦濟語。


有時我坐在孤兒房階梯休息時,孩子們就會蜂擁而上要求觀賞相機裡的照片。有的孩子還會摸摸我的頭髮仔細研究,應該是想知道為什麼是直的?有時幾個孩子還會聯手將我的頭髮東拉西扯,頓時覺得自己成了外星人,供他們把玩探索!這讓我想起之前馬拉威ACC院童到馬來西亞進行感恩之旅時,我也曾好奇地摸摸他們的可愛的捲髮來研究,只是現今身份對調,真是因果報應!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俗諺精神,也在孩子們身上充份展現。因ACC啟用時部分孤兒房將充當寮區,義工們都忙著打掃整理。孩子們看到大伙兒都忙得不亦樂乎,均主動來「搶」工作做,雖然只是簡單的搬搬抬抬,但他們完成任務後所興起的成就感,以及助人為樂的喜悅,均化成笑意,堆滿面容。而且還會一再認領工作,若無事可做,還會跑去「搶」別的孩子手上的工作,真的太可愛了!


清晨,我都會至孤兒房佛堂和孩子們一同做早課,結束後則和孩子步行齋堂用餐,原本已列隊整齊,孰料一出大門即刻散開,有用走的、跑的、跳的到齋堂前排隊,看了不知是好氣還是好笑。畢竟這是孩子們在部落時的習性,也不要求一蹴可幾、一步到位,只希望孩子每天都改善一點他們的紀律與規矩即可。我離開史國ACC時,這十三名孩子的生活規矩已有大幅度進步,了解什麼時候該認真、何時可以玩耍,只有最小的「清律」,有時還是會不守紀律,畢竟他才二歲多。

 

牽手送暖 看到希望

說道「清律」,他的名字由來也和他的行為舉止有關。他與哥哥兩人一同被收容至ACC,都相當活潑好動。由於希望他倆可以守紀律,就為這對小兄弟取名「清紀」和「清律」,簡稱「紀律」。(史瓦濟蘭ACC院童男生以「清」為名、女生以「淨」為首。)


當與孩子們逐漸熟悉,並建立起情誼後,他們都會主動跑到我身邊,希望我牽起他們的小手齊步前行。有時他們一來就幾個,我通常都會把手指分一分,有的拉一根、有的拉兩根,十指雙手同時就被四、五個孩子「瓜分」,即使如此他們也很開心。當下覺得我們的溫情與關心,真的能透過手心傳遞到他們的小手中,再傳到他們渴望愛的心靈。


簡單的生活,讓孩子的學習與吸收能力變得很快。在臺灣義工易蓁老師細心活潑的調教下,孩子們在短短時間內就能唱誦《三字經》的段落與幾首中文歌曲。有一回中午,我閒來無事至孤兒房探望孩子,看到他們圍著《三字經》板書自發地唸著經文片段。還有孩子還模仿易蓁老師,當起小老師教導其他小朋友。望見這一幕,不禁又因為感動而紅了眼眶,因為我好像看到這群孩子未來的希望。


曾經對於將孩子收容至ACC,是否有益孩子的疑惑,當下有了答案!我告訴自己─接他們回來是正確抉擇,唯有如此孩子們才能獲得更完善的教育,將來的人生旅途才會愈走愈開闊。


感謝慧禮法師廿多年來對法傳非洲的大願堅持不退,勤耕教育,培育新一代非洲人;也點亮孩子們的希望,讓他們的國度能擺脫貧窮、蠻荒、疾病的宿命,改寫生命的新頁!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