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傳非洲

我看院童觀賞印劇【佛陀傳】的迴響

文/如法法師 圖/史瓦濟蘭ACC文宣

 

帶領院童如海上駕舟,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

去年十二月來到史國ACC,院童正處於暑假中,由於配合功夫教練上課,近二百位院童分成兩批,輪流上完功夫課後再上梵唄音樂課。我半途接手,面對諸多生面孔,第一步就是點名,但幾乎沒有人準時來教室,約過了十分鐘,終於有小朋友三三兩兩陸續進門,看他們輕鬆自在,一點也不覺得遲到不好意思。當我點名時,不是沒有回應,就是冒名頂替;有的三五成群低頭聊天,有的推擠喧鬧,直到輔導員Mr. Dlamini進來制止,才能讓我喘口氣,這麼大班經過半天下來,我幾乎嗓啞。小的院童可能聽不懂,大的院童卻是遠遠地坐在一旁角落,冷漠地像不關己事。我很失望、受挫,猶如戰敗的棄甲俘虜,想我遠飛異洲,滿懷熱腔來此帶領院童梵唄唱誦,卻是領教如此光景,怎不叫人心涼。
 
「太陽下山,明天依舊爬上來」,看看他們的狀況,第二天依然如此,我總得想想辦法改變局面。之後佛菩薩慈悲加被,讓我心生一智、想到一法,總算讓我有對策去掌握點名,管控秩序。當我正慶幸往後可如法炮製、穩操勝算時,有一回他們竟情緒高昂、風起雲湧,我又觸礁了,心裡一驚,不可大意啊!孩子們在考我,我得小心駕駛在這片海田上,只要一不留神,就會被沖覆翻船。性情尚未穩定、稚嫩的幼小心靈,可能也在一邊觀察著我如何出招,所以常常說明宣布的事情,他們總是不敢貿然承擔或反應,如投石大海,沒有一聲噗通。眾生難調,所以說管理眾人之事難呀!它在考驗我的耐力、激盪我的智力!
 
因緣成熟,樂見院童觀賞印劇「佛陀傳」
 
時至第一學期末,我終於明白男生為何沒人可承擔早晚課維那,最大的原因是認字不多,較熟悉的「彌陀經」曾中斷誦讀,連最少字的「心經」也不熟。我很驚訝男生識字的程度竟與女生相差甚鉅,因此放假一個月期間,希望先加強讀經。承蒙清婷主任與中文班石老師的支持,以彌陀經為教材,教導孩子一字一句地認字讀經。剛好這時,高老師的朋友捎來《佛陀傳》影片,院長去馬來西亞參加水陸大法會前慈悲指示可讓院童觀看。這部劇拍攝的內容很生活化,平實的劇情讓人易近,雖不是中文發音,字幕又是簡體字,但不減孩子看劇的熱情,即使聽不懂劇中的對話內容,但角色鮮明,他們眼神動作與表情好壞的彰顯,從孩子們的呼聲就可了解。這部唯美動聽的影片,不論劇中的景色、俊男、美女、服裝、舞蹈、宮廷擺設等,都讓人賞心悅目,若看懂劇情發展,更值得多看幾次,深思尋味。


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才能看完印劇《佛陀傳》,而孩子們終於看到最後一集。這期間孩子為了看佛劇,居然主動要求,希望比照作佛事般,午後兩點半就先把晚課做好,這樣他們就可連著看影片,不會被中斷。當遇到劇中比武競技的緊張氣氛時,院童也會跟著劇中民眾高聲呼喊「悉達多萬歲」,彷彿他們也是迦毗羅國的子民。我很意外孩子們看得如此投入,反應熱烈,以下五種反應更讓人印象深刻:

 

一、發現熟悉故友
有一天功夫班A團的孩子突然問我,劇中的嬰兒羅睺羅可是彌陀經的羅睺羅?「是」,「原來羅睺羅是悉達多的孩子!」。在劇中看到彌陀經裡大阿羅漢熟悉的名字時,他們像是發現新大陸般雀躍不已,又像是找到熟悉的故友,說不出地欣喜,彌陀經裡的祇樹給孤獨園亦不再陌生,諸大弟子在劇中活靈活現地烙印在他們心中。
 
二、新增敬仰對象
有天做完晚課時,淨宇問我:「佛陀旁邊站的是不是大迦葉、阿難?」她連忙告訴其他人,比著大殿佛像東單說那是大迦葉,那是阿難,她除了喜歡悉達多、羅睺羅,又加上一位出家比丘、佛陀的侍者--阿難。
 
三、盤坐比賽
做晚課前,早到的孩子四、五個相對地圍坐著,原來他們在比賽看誰盤坐最久,還有的在翻閱漫畫佛陀的十大弟子。
 
四、模仿修行
老師們反應,最近孩子總是拿著毛毯披在身上偏袒右肩,或在草地上打坐、右脇而臥,彷彿在修行似的。
 
五、動出家念頭
有一天,三、四年級的學生來找我,其中有一位表示想出家,問我要如何才能出家。我問他何以想出家?原來是看了佛劇,覺得自己沒有家人的顧慮,可以留在ACC服務奉獻。我勸他先拜佛,一者消業障、求聰明、拜智慧,二者考驗自己能堅持多久,絕不可只憑一時的衝動。但我還是讚嘆他有此覺性,我樂見其成,凡事看因緣,眼前能做的就是禮佛。


 
寓教於樂—慶祝佛誕暨母親節浴佛
 
「寓教於樂」,顧名思義就是在娛樂中隱含著教育的作用,在娛樂中研習,在研習中享受樂趣,也就是快樂、愉悅的學習。引導學生激發學習的興趣,正是當老師的職責。一直以來在早晚課的部分,史國ACC的男院童總是興趣缺缺,無論是靜坐盤腿,或是三皈依迴向等合掌,都做得不盡理想、不夠主動,看過佛劇後,他們以第三者旁觀劇中人的接足禮,似乎比較能體會禮佛接足、合掌恭敬的含義。這齣佛劇是從悉達多的出生、出家到證道、涅槃的過程,孩子看了,比較能了解每天禮佛的對象是一位怎樣偉大的世尊,他的慈悲寬容、無私奉獻,難道不值得凡夫的我們讚嘆禮敬嗎?拜不下去、合不好掌,是我們的慢心作祟,是不禮貌的行為。「一切惟心造」,只要消除心中的疑惑,便能發自內心、自然而然地動作,不須別人的提醒就會隨手動作。
 
今年的五月佛誕特別有意義。我們慶祝佛誕暨母親節的浴佛佈置,都是讓院童去戶外摘野花來供佛,他們對悉達多太子像更有一份親切感,浴起佛來更加歡喜,也知道藉著外在的浴佛儀式目的是要洗去內心的貪瞋癡,同時藉此機會對平時照顧孩子們的媽媽、教職員等奉茶,以表達感恩孝敬的心。依序浴佛後,每個院童和大人一樣領到一包結緣品,他們更是歡喜地臉上堆滿笑容,可真是「喜不自勝」!

打鐵趁熱—影片觀後感座談與迴響
 
趁著院童記憶猶新,由院長主持佛劇觀後心得座談分享會,聽聽孩子們的想法,了解他們怎麼看待劇中的善惡與果報,並從中學到、領會了什麼道理,同時我提了一些問題讓孩子反思。乘勝追擊,我也順便補充佛陀與幾位弟子的故事,希望引發他們的興趣,自己去翻書。
 
一、說明佛陀住世的印度社會制度
 
印度是個文化古國,三千年前的社會有如中國的春秋戰國般,當時思想極為發達,社會也十分混亂,最高階級的婆羅門為了維護自身權利與鞏固他們的崇高地位,把印度社會分成四個階級:
➊ 婆羅門:掌管儀式、祭禮、梵咒者。他們權威橫暴。
➋ 剎帝利:王族。如同中國當時封建制度的群雄割據。
➌ 吠舍:農工商一般的平民。受到婆羅門、剎帝利的壓迫,沒有受教育的資格。
➍ 首陀羅:奴隸。遭受種種歧視與壓迫,被公認生來受人使役差遣的最下賤人。
   

悉達多出生在這樣階級懸殊的社會裡,身為剎帝利的王族,心懷慈悲不忍眾生苦,為了真理與正義,決定擺脫王子的虛榮,捨離一切的愛染,離宮修行。歷經六年的苦修後,終於體證悟道,不但解救了當時的印度,也為千百年後世的我們指引迷津!
 
二、 聆聽孩子們的心得
 
清金:「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提婆達多錯失王位是因為重要時刻他不在場,甚至因喝酒而誤失機會。」
清川:「阿闍世王造惡,最後懺悔皈依佛陀,我喜歡他,他是個勇者。」
淨玉:「與親友至愛分離的痛苦最難忍-愛別離苦。」
清思:「好喜歡阿難尊者的慈善柔軟。」
清孝:「提婆達多的下場-害人反害己,遭受惡報。」
淨宇:「耶輸陀羅不改初衷,堅持守到悉達多佛陀回宮。」
清心:「頻婆娑羅王臨死不瞋不懼,愛子寬容心。」
清山:「忠心的車匿,我們喜歡他。」
淨智:「佛陀的教導內容是四聖諦和八正道。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清謙:「目犍連的母親吃東西時喉嚨如火燒,這無法吞食的果報,告訴我們不可惡口亂罵人。」

 

三、列舉問題反思
❶ 摩耶夫人生下悉達多太子七日後往生,由其胞妹扶養長大成人,你覺得生與養何者恩情較大?
➋ 悉達多生活在宮中,過著優渥富貴的生活,又有美嬌妻、可愛兒,為什麼還要離宮去森林修行呢?
➌ 摩揭陀的國王頻婆娑羅王,當他知道兒子阿闍世王儲想殺害他奪取王位時,反應如何?他是一位怎樣的父親?
➍ 淨飯王的王位繼承,最後落到不爭的摩訶男身上,而不是提婆達多,不知你從這事件上,明白了什麼道理?
➎ 如果你是劇中人,你可能會跟誰的想法一樣?遇到不順、不悅,甚至瞋心起時,會像劇中人的反應嗎?如果不是,你會如何應對、如何處理較妥當?
➏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證悟無上真理前,魔王如何來干擾、阻礙他?最後悉達多戰勝魔王,代表他戰勝了什麼?
➐ 佛陀說事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的恐懼,為何?譬如生老病死種種遭遇。
➑ 佛陀問阿闍世王儲,如何調琴,琴弦鬆或緊會有什麼狀況?這代表什麼含義呢?
 
觀影增長智慧,學問無處不在
 
藉著看影片學習禮貌、尊重他人權益的表現,也是一種學習揀擇、學著辨別是非的教育。以第三者旁觀的身份看世間的善惡好壞、過程的衝突、應變與果報,還可省去凡事都以身試法,事後才懊惱反悔的遺憾。何事能做、何事不該犯,從別人的經驗中累積成自己的知識,確實可增加智慧的成長與成熟,這才是電影讀書會最重要的意涵!
 
學問無處不在,並不只侷限在課堂上,只要用心,周遭人、事、物都會是最好的學習對象與教材。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