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事蹟

佛門觀點:非洲ー大陸遺產、宗教傳承

By buddhistdoor February 4, 2023

 

羅馬天主教教宗ー方濟各(Pope Francis)最近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ー金沙薩的演講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意識到該國面臨的困頓,教宗直接點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核心苦難:來自外國公司和政府的經濟剝削:「這些土地,乃至整個非洲大陸,不斷地忍受各種形式的剝削,可說是一個悲劇。貪婪之毒已經用鮮血玷污了它的鑽石。」 (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教宗進一步補充說:「放過剛果民主共和國吧!放過非洲吧!停止扼殺非洲,它們不是該被剝削的礦區,更不是該被掠奪的地區。」(BBC新聞),儘管他現在只能坐在輪椅上,但他的熱情顯而易見。在@Pontifex帳號分享的一條推文中,教宗重申他希望非洲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非洲大陸及其國家需要受到尊重和傾聽ー「找到自己的空間並獲得關注」(Twitter推特)

 

BBC新聞的一篇報導指出,事實上,教宗並沒有解決天主教殖民者造成的破壞,梵蒂岡的法令全力支持這些人的歷史暴行。他對於南方天主教徒中流行的解放神學實質的支持,經常會被人誤認為西方世界中的社會進步主義,尤其是從美國的政治意識。他在剛果金沙薩的演講中所主張的是提升人的尊嚴、道德經濟和對支持企業積極開發國家天然資源的合理界定。為此,教宗不僅提出了是誰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投資中受益的一個關鍵問題,並提出了基督教必須提供人民什麼幫助,才能帶給他們的生活正面的意義的問題。

 

人類尊嚴的議題是方濟各在教宗任期中的基石,這不僅是他的神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神職身份的一部分。正如新聞網站NPR所觀察到的:「非洲是教會未來最有希望的地方。世界上14億的天主教徒中有20%在非洲大陸,它是天主教會增長最快的部分。隨著它的成長,將帶給教會更大的改變。」 (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由於非洲這個地區是天主教世界最大、發展最快的地區,無怪乎教宗不僅要表達對非洲的支持,還要表達他對「不同的能量和靈性意識」的認同(NPR),這彰顯非洲天主教的特徵,包括彌撒,與傳統的歐洲天主教相反,傳統上直到幾十年前,大部分仍舊由羅馬所領導。

 

 雖然與天主教相比,非洲的佛教足跡非常小,更不用說基督教了,但兩個佛教組織也從事類似於羅馬主教的優先事項。Amitofo Care Centre(阿彌陀佛關懷中心)的慧禮法師(Hui Li)在史瓦帝尼、賴索托、馬達加斯加、馬拉威、莫三比克和納米比亞…等國家都設有孤兒中心,是最接近為非洲人發展文化融合概念的佛教領袖。正如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香港地區主任Jasmine Chu向佛門網(BDG)介紹她的職務時所說:

 

慧禮法師的「法傳非洲,續佛慧命」計劃包括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十年磨一劍」: 意思是前進非洲,設立據點。

第二步是「拔劍拓大荒」: 深入非洲耕耘、紮根。

第三步是「化刀劍為犁鋤」: 以商養道,為當地帶來永續的經濟資源。

這就是他所謂的「法傳非洲,續佛慧命」。(Jasmine Chu)

 

慧禮法師首先認識到,即使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來鍛鍊和形塑人們的理解,仍堅持以非洲在地的方式來傳播佛法,這需要長時間的耕耘與投入。第二步是佛教為非洲社會面臨的實際問題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戰爭是長期受到武力支配的地區首要考量的議題,「拔劍拓大荒」要為孤兒提供住宿、教育和培訓。第三步「化刀劍為犁鋤」幫助他們學習貿易、受正規教育以及習得中文,為孤兒們養成改善生活的經濟能力,以便能夠參與遍布非洲的中國企業組織和商業活動。

 

慧禮法師在非洲弘法的策略一方面減輕孤兒的長期戰爭禍害,斷絕年輕一代的暴力循環,另方面使他們能夠與來自外來的影響成為平等的伙伴關係,特別是在商業部分。正如教宗也極力主張的,這可以說是一種支持非洲人奮力掌握自己命運的的佛教方式。

 

以較小的規模,但同樣重要的,位於烏干達(Uganda)恩德培市佛教中心的Buddharakkhita法師認知到,惟有當地社區能夠看到佛教團體關心他們的福祉,佛教才能找到立足點。與教宗一樣,出生於烏干達的上座部(Theravada)僧侶一直專注於將佛教形塑成真正適合非洲人民的傳統文化,而不是來自傳承或強加的。「我正在教授具有非洲風味的上座部佛教,以確保人們了解佛陀,而不是將其視為怪異的、外國的或亞洲的東西。」他於2020年《衛報》中所述。

 

Buddharakkhita法師的和平學校(Peace School)是烏干達第一所佛教小學,其明確且基本的目標符合非洲的需求:提供一個免費的道德學習環境,將兒童塑造成認真正直的公民。非洲人沒有忘記自己深厚的文化遺產的根基,傳統的非洲教義如Ubuntu(其意思為「人性」是非洲傳統的一種價值觀)與佛教教義相結合,確定後者不只是來自外域,而是非洲人可以積極主動地找到一個與傳統理想一致並自在學習的不同教義。

 

隨著天主教會重啟向非洲人傳福音,大多數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宗教團體認識到,只有彰顯非洲經驗,在貧困、戰爭和海外經濟剝削中,在當地設立機構並通過賦權才能永續存留。佛教徒可能會將此稱為內部(個人)和外部(社會)和平的互補功能,因此普遍強調教育,於ACC言,就是與孤兒一起,在戰爭最先開啟的地方終結戰爭。雖然推動佛教的軌跡與非洲天主教會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非洲才是主角。它的人民不像早期歐洲殖民時代那樣「被傳教」,而是忠於傳統的決策者將他們的長期利益列為首要。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