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見聞

News

大道無心 善美皆具 談2014台灣愛飛揚──國際文化教育慈善交流巡迴演出

 

文/ACC發起人 慧禮

 

美麗的愛心寶島──台灣
 

「愛」本來就充塞在宇宙天地之間,運用之道,存乎一心。
「愛」本來就具足在生命心性之內,變化之妙,在於一念。
「愛」是無私的奉獻和關懷,是人我的橋樑和互信融合。
「愛」可以弭平傷痛、修復裂痕;可以救度苦厄、致以祥和。

 

台灣之美,美在人文素養、人道關懷;美在愛心輸出、無私奉獻。台灣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的劫難,戰後的貧窮破敗、一無所有,引來國際救援組織運用基督教傳教系統,在台灣各地建立教堂、學校、醫院、孤兒院等等,在教育、慈善、醫療、信仰上給予最及時的救援和關懷。歷時雖久,然這份恩情深植民心,這份關愛不斷醞釀和擴大。


台灣更有中華文化的底蘊:儒家的禮樂仁和、忠恕之道;道家的清淨無為、崇尚自然;佛家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以及涵容諸子百家所形成的精神文明。政府遷台以來,秉持著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維繫五千年道統是所求,領導民間,上下交融,講究四維八德;萬眾一心,推展人道關懷。這種氛圍形成溫煦的民風,人道關懷、慈善組織遍佈全台,爭相行善,助人濟世;更有慈濟、佛光、淨宗學會、中台、法鼔等宗教慈善團體拓及五大洲,救人心、度苦厄;重環保、愛地球。善哉台灣、美哉寶島!

 

中華文化薰陶孕育的ACC孤兒

ACC是在台灣愛心滋養澆灌下成長的愛心種苗,這份愛心種苗,遠傳到非洲,散播到世界各地。非洲的貧窮疾病一如戰後的台灣,貧窮破敗、一無所有。ACC傳承這份台灣的愛心,在非洲各國建立孤兒院和學校,收養孤兒、關懷愛滋;興學濟貧、救度苦難。

外交部和僑委會多年來透過派駐非洲的外館,關懷照護ACC在非洲的各個據點,因而了解ACC以中華文化為養分,薰陶教養非洲孤兒。非洲孤兒在ACC的教養下,個個允文允武、知書達禮;心懷感恩、具足慈悲,展現十足台灣風味的新世代非洲人,因此委託ACC在八國二十三個城市展開宣慰僑胞的全球慈善巡迴演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底蘊、民族的精神內涵、民族的靈魂。ACC嚴格要求非洲孤兒對自己母語的學習、自己的文化傳承要盡心盡力,不可忘失。

「文化」是不斷吸納、積累和演化所形成。非洲過去在歐洲的殖民統治下,被歧視掠奪,因而鄙視自己的文化,崇尚西方的浮華而不自覺。ACC秉持中華文化的大度涵容:四海一家親、宇內皆兄弟;平等對待一切種族、文化、信仰,維護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資產。因此中華文化成為非洲文化的養分,滋養非洲、茁壯非洲。

ACC的孤兒,晨鐘暮鼔、早晚課誦;練武習禪、動靜一如;茹素養慈、愛護地球;童蒙養正、讀聖賢書;允文允武、知書達禮。非洲成了中華文化的沃土,孤兒是中華文化的擺渡者。中華文化不再只是在華人圈子裡轉不出去,ACC證明了中華文化可以被接受被傳揚,長此以往,這將是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要素。

 

思鄉戀土的海外僑胞

飮水思源、落葉歸根是華人的古老思惟。思戀故鄉、緬懷故土;慎終追遠、崇敬祖先是華人的共通特性。經常在海外和華人僑胞交談時,有意無意之間,開口閉口之時,一句「咱們中國人」是時常聽到的口語。即使移民幾世代了,母語沒了、文化斷了,但內心的文化鄕愁仍盤據心頭。

中華文化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情感紐帶和生命紐帶;中華文化是所有華人千百年來蘊藏心底的共同認同感,因此,政府對海外僑胞與全球華人有傳輸中華文化之必要,藉以維繫民族感情,宣慰思鄉之情,撫慰戀土情傷。

台灣是中華文化的母港,是中華文化的領航者。台灣不應只是地理上的台灣,隨著台灣僑胞旅外僑居,隨之拓展海外,愛心展翅飛揚;中華文化也不再是華人的文化,僑胞的大愛、ACC院童的傳揚,中華文化的穿透力、影響力將遍及全世界。

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即將和平崛起,不是誰取代誰,而是太多的傷痛要弭平,太多的撕裂要修復。非洲的貧病交迫是地球的傷、人類的痛,需要弭平;宗教種族對立分裂是地球的傷、人類的痛,需要修復。寄望台灣同胞弘揚中華文化,發揮無私大愛,讓愛飛揚,遍及寰宇。

 

摘自《大象腳印》第24期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