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家訪

難忘納米比亞的家訪 

文/陳淑絹 圖/納米比亞ACC

二O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我第五度到非洲擔任志工, 進入了納米比亞的ACC院區。 老遠看到建築物屋頂那熟悉的色彩,表徵志工熱情的紅色,與期待院童心如天空一樣寬敞的藍色時, 心中不禁一陣溫馨與雀躍 。

 

此行與台中教育大學謝寶梅教授同行 , 我們有幸能參與院內的家訪,終於了解院童從哪裡來, 也深深體會阿彌陀佛關懷中心的經營是這麼不容易與可貴。 納米比亞ACC院童進入的條件是孤兒、 單親或家境特別困難的五歲至七歲孩子,  配合二O一七年一月即將成立學齡前 與一年級班級教學。院童進入的五步驟簡述如下:

 

第一步是與部落連結,ACC社工與社區服務員互動並認識ACC幫助孤兒提供教育的目的;第二步是搜尋孤兒相關資料與名單;第三步是到部落進行說明會, 充分讓家人瞭解本院教育理念、生活作息、未來願景,並同意讓孩子進入ACC,接著逐一家訪; 第四步是院內開會討論, 決定符合條件可以進入的孩子 ; 第五步是到家中接孩子,並由監護人簽署同意書。

 

十一月二十九日那天一早五點半,在敏如院長與社工Martha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七人,在昏暗的大地中開始北上。正值酷熱的夏季,愈往北走愈是燥熱,頂著攝氏三十五度的高溫,開車時又必須時刻防牛羊馬等動物闖入,一路真是辛苦。  經過七個小時的平面道路後,途中加入了社區服務員與當地熱心的朋友,開始走入蜿蜒小徑。

 

車子走在滾滾黃沙中,兩旁植物稀少,看不到水塘,羊群牛隻瘦骨嶙峋,為了深入部落尋找孩子的家,車子屢在凹凸不平的地面顛簸跳躍,車內的我們更有如在搖籃裡晃動,幸好老骨頭還撐得住,也幸虧我們有個很棒的司機。為了爭取時間,中餐在車內啃麵包,下榻當地旅社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就這樣第一天完成了六個孩子家訪,  第二天完成八個孩子的訪視。

 

完成了家訪後,我腦海裡常浮現納米比亞敏如院長執著認真的身影,說話不疾不徐,態度誠懇溫和的她,從去年創院開始,因為諸多繁雜事務的處理,不僅磨練出她英文的應對能力,更造就出她愈挫愈勇的個性,讓我打從心底佩服。每到一個孩子的家,她會打開電腦,讓孩子的家人(大部分是外婆)坐在兩側,經由銀幕中的短片,簡介院區概況。告訴家人院內每八個孩子有一位當地保母照顧,學校有校長與老師可以讓孩子學習課業,特別聘請一位武術教練鍛鍊孩子的體魄, 三餐吃素讓孩子健康成長,早晚兩次禮佛讓孩子心中保持寧靜穩定。並當場回答家人的疑惑,破解如聽說「我們會吃小孩,我們會綁架小孩」等迷思。現場伍圓圓老師流利的英語溝通能力與吳元宏師兄協助拍照,終於讓我們完成了任務。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麼一段話: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事,莫過於對萬物皆有情。在家訪中,我看到一位九十歲的曾曾祖母,感恩我們對孩子的幫助,親自走到車門口相送。慧禮法師也正因為這份對非洲孤兒的情與愛,成立了非洲第四間納米比亞ACC院區,並附設中小學。那樣的情愛似乎是一種督促人向上的動力, 能讓我們聆聽到生活的心跳,並期望感受真正的動力。

 

江志正老師也是我台中教育大學的同事,他曾寫過一本書「經驗─驚艷」,其中一段話是我最喜歡的:「人生如果能多嘗試新的體驗,許多單純快樂的感覺就會伴隨而行,生命脈絡將更為豐富精彩」。第五度納米比亞的非洲行,又讓我有了新的體驗,真誠感激院區所有人對我們此行的協助與付出。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