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列車

「施比受更有福」你得到的,總比付出多更多

 

文、圖/于忻(馬拉威ACC中文志工老師)

 

在來到馬拉威ACC擔任中文志工老師之前,我沒有任何的教學背景,如果硬要算的話,除了只有華語教師90小時的培訓課程外,就是我自己本身才結束滿一年的學生生涯。在如此沒有說服力的情況下,我抱持著充滿彈性的心境、不斷的調整精進,和全心全意助人的態度,前來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家人好友的愛  是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在等待這段旅途啟程時,在生命的扉頁填上新的故事之前,我非常感謝爸媽和好友們滿滿的愛、祝福和信任,以及劉咪咪老師毫無保留的啟發,給我堅持正向的力量和教育心法,讓我夢想期盼著,是否夠用自己對生命和教學的熱忱,為孩子的生命帶來一些良善的影響呢?而在真正踏上馬拉威ACC院區的土地後,我才明白,擁有美好正面的力量和心法僅僅是第一步,它們只是幫助你在大風大雨中能更快穩住腳步,在失衡的情況下用更短的時間重拾平衡,因為所謂的身心平衡,不是四平八穩,屹立不搖,而是瞬息萬變的動態平衡。

 

在院區裡的生活十分規律且簡樸,在沒有停電的情況下,和台灣快速緊湊的生活環境相比,對我而言是愜意的。每天早上起床,在熱水壺沸騰聲和悠悠鳥囀中,做完20分鐘的瑜伽伸展,中午如果沒有上課的話,就一件接一件,用雙手揉洗衣物,接著再打掃房間。以前靠著機器完成的事情,現在全撿回來用自己的雙手完成,雖然看似辛苦費時,但也從中獲得一種寧靜悠緩的踏實感,慢下來後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如此在勞動的過程裡,才能從繁雜耗神的教務中抽離沈澱,透過這樣規律、簡樸的生活習慣,來維持自己身心平衡,才有足夠的正能量去感染孩子往良善的方向成長發展。

 

建立良好關係  是影響改變的第一步
但是說到要用自己的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豈是一件輕易簡單的事?在一開始接觸三年級的孩子時,差點兒氣到連自己的生命都顧不上了,曾經下課後走在滿是泥濘的雨天中,向著老天爺祈求,希望能再給我多一些耐心和智慧來帶領他們。後來發現到單刀直入的影響方式,會有一廂情願或是兩敗俱傷的結果,所以唯有先走進對方的生命中,才有機會觸發對方改變的可能,而負責帶三年級和七年級的我,就要進入不同年齡層孩子的生命,雖然走的是不一樣的路,但本質上就是透過互相理解和包容來建立關係,找到最適合的領導方法。

 

在建立關係的這一塊,我採取的是土法煉鋼的方法,融進他們的生活裡,首先記住每個人的名字,見面時主動微笑打招呼。七年級的孩子因為即將步入叛逆期,有些人對於跟老師打招呼一點也不熱衷,但是相處久了,外加我三番兩次的「騷擾」下,偶爾他們開始變的會主動問好。三年級還很熱情單純,男孩喜歡擊掌,有些女孩們遠遠看到我,還會集體張開雙臂衝向我,把我牢牢套進他們層層疊疊的擁抱裡。除此之外,我還去旁聽三年級的傳統舞蹈課,下課後孩子會自告奮勇教我跳舞,而觀看七年級debate club的辯論,就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觀念,參加學校的表演日Variety Show,則可認識孩子多才多藝的那一面,或是跟他們在有蜻蜓飛舞的球場上,來上一場輕鬆好玩的足球賽,都是增加彼此情感的好方法。

 

但單純建立起良好關係仍然是不夠的,孩子跟你熟絡到一定程度,容易忘了分寸規矩。七年級的孩子們好溝通,稍微提醒一下,聰明的他們就懂得收斂,因此面對七年級,我把自己定位在大姊姊的角色,甚至偶爾還會比他們調皮些,舉一些詼諧的例句來幫助他們的理解和記憶。但是三年級孩子的自制力和專注力還待加強,加上人性本來就吃軟怕硬,孩子對於兇巴巴的、用棍子來教育的當地老師俯首貼耳,時間一久,孩子習慣服從這種強度的管教方式,便開始對於好聲好氣的勸說,變成如同隔靴搔癢一般了。

 

漸入佳境的教學技巧和學習成效
剛開始接下三年級的班,坦白來說,每次去上課都感覺像是進入叢林打游擊戰,真正上課的時間只有六成,其他的四成全耗在管理秩序上,教學品質奇差無比,當時甚至想降低自己的標準,只要求他們課業上的表現就好,不去管其他層面的提升。不過當然也不是無計可施,在大約折騰兩個星期後,綜合了父親和施鴻森老闆對我的建議,以及《領導的24堂必修課》裡的內容,給三年級設計出一個「分組加分吃餅乾」的遊戲,整個學期的課堂和學業表現都會成為分數,最終在期末會變成他們手中的餅乾。父親告訴我,他以前在部隊管理時,有一個通則:一個長官最多跟7個部屬傳遞指令或搜集訊息,確保指令能明確下達,也避免一次接收過多的雜訊,干擾領導效率。把這個方法套用在21個人的班級上,7個人一組,恰恰就是3組。另外,施老闆也跟我分享一個觀念,動物訓練師培訓動物,依靠的就是獎勵,套用在人身上也一樣。所以對於自發學習動機較弱的三年級來說,分組之後,還需要有獎勵配套,才有辦法讓他們每個人,在70分鐘內,都比較願意聽話學習。最後,讀到《領導的24堂必修課》中美國海軍典範James Stockdale的一句話,「Great leaders gain authority by giving it away」,引發我的好奇心,所以嘗試請班上喜歡挑戰權威、試探底線的大姊頭,幫我用當地語言Chichewa(齊切瓦語)來轉達指令或管理秩序,果不其然,成效遠比我自己扯嗓門大吼好太多了!

 

到這個階段才進入重頭戲,要如何讓孩子願意且有效率地自主學習呢?就好比終於把他們請上了餐桌後,要怎麼讓他們開口吃東西呢?一開始上課我很吃力,常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後來實踐劉咪咪老師的方法才逐漸改善。我覺得準備教材就和準備食材一樣,而備課就是在料理,課堂教學就是擺盤和上菜,如果想讓這群小食客願意吃、好好吃,要把中文在地化、實用化,當然也要投其所好,簡單來說,教學就像餐飲服務業,要以孩子為本位,而不是老師希望孩子吃什麼,就硬往孩子嘴裡送。實驗過不同的方法後,才逐漸定出方向,在地化的部分要使用當地的香料和配菜,所以我用英語和Chichewa作為輔助教材,幫助他們理解,在實用化上,為了讓他們知道食物的營養價值,除了舉例造句時貼近生活情境外,還會翻譯引用聖經給七年級學習。最後為了投其所好,符合孩子的胃口,就會利用遊戲和拍打節奏,來幫助三年級背誦記憶,而以話劇表演的形式,讓七年級熟悉課文句型,或者以執行任務,讓七年級認識部首,學會自己拆解組合漢字部件。透過上述這些方法,在一些認真的孩子身上開始收到效果,雖然還沒有完全反映在孩子的測驗上,未來仍需要繼續堅持努力或再做調整。

 

精益求精  一起向上成長的未來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如果要讓他們聽進人生哲理,或改變既有觀念也是一樣。在要求孩子明白道理前,先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想法,再循循善誘,帶領他們思考並列出不同的解決方法,最後達到說服他們選擇正確解答的目的。這種方式或許沒有懲處、打罵來得立竿見影,但是在班上嘗試後發現,用這種方式當下孩子們反而願意靜下來聽,願意慢下來思考溝通,只是出了教室後,能不能真的讓他們在生活中實踐?這也就需要靠時間來驗證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新目標也正試著和孩子一起完成,有鑒於班上有很多孩子對於犯錯或是被糾正,會有較為激烈的反應,容易把自己沉溺在挫折感之中,而忘記想辦法去解決或改正,所以正在幫助他們慢慢養成「失敗沒關係,再多嘗試、練習就會成功了」的心態;另外一個,就是把曼陀羅思考法(Mandala Chart)帶入課堂中,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將來也能把這個方法運用在生活裡。

 

目前在院區的生活即將邁入第四個月,謝謝孩子們幫我取了個Chichewa名字「Nabetha」,我非常喜歡,讓我更融入當地的生活。儘管如此,我和初來乍到的時候一樣,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像是給孩子的指令要再更明確,在教學的時候講話還要再放慢,也要確保自己使用的詞彙有符合他們的程度等等。也因為對自己有更深的期許,在這裡的生活天天都很充實,不論是跟孩子或是當地工友的中文教學,還是拍照紀錄與臉書專頁管理,滿滿都是挑戰,快樂和難過,稱心與失意,統統交織在一起。就如「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所提及的,「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跟在台灣的日常比較起來,因為有孩子的甜蜜負荷,讓我在為他們帶來良善的影響前,先對自己進行了一場生命洗禮。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